《幼儿绘画探秘》读书笔记

2023-10-07 17:41

《幼儿绘画探秘》读书笔记

  找绘画书籍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主流绘画大师和美术老师都在说“永远不要教孩子画画!” “孩子们画画不需要去课外班,他们可以自己在家画画。”

  经过认真执行,很多别人的孩子确实可以自己画,但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不会画!!而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挫折,我自己也会陷入教学之中。教学并不处于尴尬的境地。

  不过幸运的是,我买了几本简单的图画书后发现了这本书。书中的方法非常实用,不需要任何绘画技巧。

  本书作者杨立峰老师,是一名资深幼儿园教师。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记录了大量真实的儿童绘画案例,包括:不同年龄段的绘画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启发孩子。绘画过程中的思考(也推荐给不会和孩子聊天的人),以及大人应该如何鼓励和引导孩子。

  读完你会发现:无论哪个专业,好的老师其实都是聊天专家、游戏专家、心理专家。他们更看重思考的锻炼而不是技能的锻炼。

  帮助孩子画画的目的

  1。帮助幼儿培养“通过图画表达生活经历和想法”的意识。

  2。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乐趣。

  3。培养孩子对自己绘画能力的信心。

  4。这是对孩子思维的锻炼。

  5。儿童艺术并不体现在孩子能画什么,而是通过艺术的创作方法促进孩子身心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建立绘画的信心和兴趣,以及自我价值感。 、成就感、发散性思维、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适应能力、记忆力、色彩认知、造型能力、空间知觉认知、美感等的提高。

  知识点

  了解儿童绘画的阶段

   总的来说,都是一种体验:无序的涂鸦→用线条、圆形等不规则形状来表现事物→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各种事物或人→最后转向用视觉写实来描绘。

  1。涂鸦阶段(约1.5-3.5岁):使用线条

  2。象征阶段(约3.5-4.5岁):前期会使用不规则形状,后期能够画出事物的几个主要部分

  3。插画期/形象期(约4.5-10岁):对于画形状(或反复画东西)、基本线条的出现、画故事情节以及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有一个敏感期。图纸非常大。 7岁左右,就会出现根据某件事画画的现象(这是进入写实阶段的前奏)

  4-5岁:能画出事物的主要结构

  5-6岁:还能画出主要五官

  6+:您还可以绘制次要特征

  7+:能够画出事物的大致比例(如果想掌握准确的比例,需要专业的素描练习)

  4。写实阶段(10岁+):孩子开始特别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和完美性。 (如果您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出对写实的兴趣,可以报名参加素描班,帮助孩子解决“如何画类似的东西”的问题)

  这里的年龄只是一个参考,主要看孩子处于哪个绘画阶段。

  家长了解孩子绘画发展阶段的关键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别这样做

  1。不教

  (1)教学:成人直接将自己的思想、思维传授给孩子。结果,成人的思维取代了孩子的思维,导致孩子被动地按照成人的思维和经验来表达,阻碍了孩子的主动思维。 。

  指导:通过成人的灵感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完成创作过程。

  引导和教导最大的区别在于:孩子能否独立思考。

  (2) 不教画类似的东西(包括简单的画)。不具备写实绘画能力的孩子,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或者自己画得不好,严重损害他们绘画的信心。

  (3) 不要让孩子跟着图画走。幼儿画的事物的结构是由成人而不是孩子自己完善的。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独立提炼和表达符号的机会,也不符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和阶段特征。

  (4)不要坚持让孩子在大人指导下画东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要画什么。相反,让孩子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弄清楚。

  2。不要批评

  (1)不要以作品的最终结果(相似或不同)来衡量儿童艺术活动的价值。

  儿童绘画的动机不是为了让事物看起来像,而是以所画的事物为媒介,通过绘画过程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经历(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经历)和思想情感。这与大多数成人绘画动机相反。

  用相似来评价,很容易削弱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让孩子不敢动笔,因为担心“不像”或被批评。

  只要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乐趣等,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绘画活动感到非常满意。

  (2)不要用自己的审美来控制孩子

  不评判孩子的画是否相似,不赞扬其他相似的画,不找茬,不否定孩子,不嘲笑孩子的作品,不横向比较孩子,不贬低孩子孩子们

  3。不建议对打印的图片进行着色。如果孩子自己画的话,涂色就可以了。

  4。当孩子专注于绘画时,大人:

  (1)别打扰。

  (2)不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伴随指南

  1。家长要适当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

  1。大人带孩子画画时,要把水平降低到孩子的水平

  目的:培养自信

  尊重孩子独立提取的表达符号,让他们明白自己画的结构可以不同。

  让孩子们看到我们画东西的方式后感觉自己会画画。这样,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例如:家长带着处于涂鸦阶段的幼儿画画时,应该用线条来代表鲨鱼、海龟等任何东西。

  2。用语言有效引导孩子创作有深度的作品

  目的:启发孩子表达更多的生活经历和想法,拓展儿童绘画的内容。

  例如:孩子画了一架飞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继续引导:

  (1) 画飞机以外的东西;

  (2)以飞机为主体,画一些与飞机有关的东西;

  (3)编一个关于飞机的故事;

  (4)可以引导处于象征阶段的孩子(约3.5-4.5岁)画更多的事物结构(主要结构两三个就够了),比如飞机的机身和机翼(可以使用椭圆形和线条)意味着);

  (5)插画期儿童(约4.5-10岁):鼓励幼儿根据想象进行绘画(不必急于纠正比例和具体问题)

  3。孩子们应该充分参与示范环节

  (1)利用图片等方式进行演示的目的是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结构和特征建立更清晰的认识。让孩子了解某事物的主要结构部分,并思考和讨论某事物的显着特征,然后让孩子去表达和创造,将有助于增强孩子对自己想要描绘的事物的信心。

  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大人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应该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总结。

  (2)示范并不是代替幼儿画画,也不是让幼儿按照某种成品来画。

  (3)大人不要单独进行完整的演示,而应该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大部分结构,锻炼他们独立提炼表达符号的能力。

  (4)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画同一个结构部分(比如在画头部的过程中,大人先画一半头,小孩画另一半);大人和小孩也可以分别画出不同的结构部件。 。 (比如画人的过程中,大人画头,小孩画眼睛等)

  (5) 展示技巧,而不是如何画具体的东西。比如大人可以一步步演示,让孩子体验直线、圆等的感觉

  3。适当的评价画面

  1。欣赏的重点是绘画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视觉效果。

  2。绘画过程中注意孩子们:

  (1) 你是否大胆自信

  (2)你是否表达了很多想法

  (3)表达方式独特吗

  (4)图片格式是否符合孩子现阶段的绘画特点

  3。多听听孩子们赋予图片的象征意义

  4。认可和鼓励孩子的想法,表扬孩子的想法和方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让孩子有成就感。

  5。鼓励时,应使用具体、有针对性的语言,向幼儿提供有效的信息。

  差评:你的画很棒很漂亮

  具体评价:指出画中具体的事物,用形容词(很多、大、长、快、真棒等);赞扬和鼓励孩子生活经验的“广泛”性(“你画了很多东西”“是啊”“你知道很多东西”)

  6。当大人不知道如何评价时,可以简单地重复孩子的名字。

  例如:孩子说:“我画了一个怪物”

  家长说:“哦,你画的是怪物”

  然后父母继续想:你是个大怪物/很强大...

  7。如果孩子画完后不愿意解释自己的作品,大人不应该强迫他。理由:

  (1)孩子们还没有准备好赋予他们偶然创造的意义

  (2)孩子虽然有好主意,但对创作过程并不满意

  (3)孩子的创作可能是他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4。激发孩子绘画热情的方法

  1。成人动画吸引儿童加入。

  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要求或者被控制,更容易激发孩子绘画的热情。

  2。以绘画为媒介,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讲故事。

  3。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

  4。将孩子的兴趣点与绘画的主题联系起来。比如绘画主题是厨房用具,但孩子只喜欢画飞机。这时候就可以连接飞机和厨具了。例如:飞机上这么多人,我们来画一个厨房供他们做饭。

  5。画完后,可以请孩子复述图画的内容。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整个画面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

  5。提高孩子绘画能力的方法

  1。提升孩子造型能力

  最基础的是通过观察和概括来提高孩子“独立提炼表达符号”的能力。

  2。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丰富孩子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拓宽孩子头脑中的概念内容。

  (2)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使他们具有积极、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3)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创作空间。

  具体问题

  孩子说:“我不想画画”

  查找原因:

  (1) 我觉得画画很无聊。大人要求孩子画什么、怎么画,都会影响孩子绘画的兴趣。

  (2)孩子的绘画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没有信心,说因为面子而不想画画。

  (3)孩子们有更多有趣的活动。

  (4)可能是大人对孩子的绘画活动关注不够,或者关注方式不恰当。

  (5) 我真的不想画画。

  应对计划:对孩子说:“我们一起画画”(不要说“我教你画画”)。如果孩子再次拒绝,可能说明他真的不想画画。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尊重孩子。

  孩子能力比较弱,不会写、不敢画、不会画

  应对方案:成人需要提高孩子从表征(存在于我们头脑中,不用眼睛看到就能想象到的形象)到再现的能力和信心。

  (1)从具体的起点开始(先确定事物的哪个结构部分,最好从大的、中心的结构开始),然后用语言引导:

  比如,如果孩子说他不会画长颈鹿,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引导他:你想先画长颈鹿的头还是身体?您想使用什么颜色?你想把身体画​​多大?现在你想做什么?哪里可以画长颈鹿?腿还是脖子?你想画长颈鹿的脖子在身体的哪一侧?现在看看长颈鹿还缺少哪些部位?

  (2)如果语言引导失败,可以降低到孩子的水平并演示

  A。用手指在纸上滑动轨迹进行演示。

  B。展示孩子们的原创作品

  C。除了儿童原创作品之外还有示范

  D。帮助孩子一步步开始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如何帮助孩子在面对特定问题时制定步骤。回顾:遭遇挫折

  孩子让大人帮忙画东西

  查找原因:

  (1)孩子造型能力较弱

  (2)成人向孩子展示比孩子更高的绘画水平,这削弱了孩子对自己绘画能力的信心。

  (3)大人帮助太多,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4)孩子们过于追求完美。对于这一类的孩子,可以给孩子演示一些基本的技巧。同时,成年人应该注意他们对完美的追求,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但大人要注意不要成为孩子自身进步的障碍。

  如果孩子强迫自己画类似

的东西

  原因:进入绘画阶段后,大多数孩子都会对自己画的事物的形状产生一种内在的审美需求——希望画得像。如果此时孩子还没有掌握一些事物形状的规律,就会有一定的自信不足,就需要大人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原则:只有让孩子主动思考、自己画出事物的形状,才能真正树立孩子对造型的信心,才能真正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应对计划:大人可以引导或帮助他们画出更详细的特征,比如某个部位的具体形状、大小等。

  对绘画题材有偏好的孩子

  理由(1):这是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应对方案:不要简单地阻止孩子画什么,而是引导孩子将绘画的主题与孩子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原因(二):孩子绘画造型能力较弱,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没有信心。他们只画他们能画的东西。

  应对方案:要重点提高孩子的独立建模能力。

  原因(3):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深入学习和探索的需求。

  你想画素描吗

  写生对于写实阶段之前的孩子来说意义不大。在知性现实主义时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绘画,而不是根据亲眼所见的客观事实进行绘画。只有当孩子进入现实主义阶段(一般10岁以上)时,他们才会更加关注什么是像,什么不是。就像问题一样。

  在一些主题课堂活动中,老师会展示一些照片或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和总结。但这种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对所画的事物建立一些感性体验,而不是让孩子拍照。去画画吧。

  我们是否应该阻止小孩子抄袭别人的画

  当孩子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画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别人的画。其实这也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没必要强行阻止。

  但除了鼓励、表扬孩子凭自己的想象力和信心去画画外,大人也要善于通过启发和引导来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

  当大人降低到孩子的水平时,如果被孩子嘲笑

  应对方案: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画不同的”或者“我喜欢这样画,如果你觉得不好,你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只有大人抛开“画得像这样”的观念,孩子们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

  结论

  1。 “别教孩子画画”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更多的是指大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固化孩子的思维,不应该用成人的审美去要求孩子。

  2。对于绘画天赋不够的孩子,适当的引导也是必要的。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书籍都没有提及这一点,更不用说告诉家长如何引导了。本书作者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但在普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方法适应性更广,处理能力更强。值得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