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故事范文

2023-09-24 08:36

高尔基的故事篇1

一、巧用文本故事“情节”之米,妙选兴趣激发的切入点。

兴趣是成功之母。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不懂习作基本表达方法,缺乏观察生活能力,缺少写作素材。因此,激发习作兴趣是能否进行有效习作训练的关键。毋庸置疑,续编故事是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是该年龄段儿童所熟悉且热爱的。因其是一种趣味性极强的练习,能较自然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兴趣,激起儿童创设“答案”的好奇心与取得成功的愉悦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小摄影师》,课文后安排小练笔――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

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交流心得时,都对小男孩未能完成给高尔基照相的心愿而深感遗憾。此时,课后安排这样的练笔,无疑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诉求欲望,即触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巧借契机及时点拨,让孩子们大胆设想各种可能结果,从而水到渠成地激起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习作兴趣与欲望。

二、巧用文本故事“角色、场景”之米,妙解习作构思的支撑点。

续写《小摄影师》,恰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对人物背景、性格特点的准确了解的基础上的,展开合理想象,设想小摄影师第二次给高尔基照相的可能情形,并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

这里文本(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高尔基和小男孩)、主要事件(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具体场景(高尔基家里)、叙述形式(人物对话)等是确定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借用的。这既预防了学生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习作茫然感,又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的畏难情绪。并且,在前面学习课文后已激起的“表达诉求”欲望基础上,“有样可依”的支撑,更坚定了学生急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信心。

三、巧用文本故事“叙述形式”之米,妙作“表达方法”训练。

本杰明・布卢姆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只要让孩子们在写作方面得到适当的指导,学会入门技巧,在各种因素触发下兴趣盎然,就会被训练得像那些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去写作。”训练表达方法,就是让学生掌握”米”成“炊”的过程方法,也就是习作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句、段组成“篇章”的一种练习。当然,进行习作训练时,基本的习作方法只能从一个方面开始,由此及彼,循序渐进。

如《小摄影师》一文中,叙述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物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爱,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礼貌)、事件的经过,都是在人物间的对话中体现与展开的。因此,在续写《小摄影师》中引导学生学习“仿写人物对话”,就是本次续写训练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切不要对初学习作的儿童归纳“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等纯粹的习作方法,只要让学生在习作中,适当注意:对话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且语句通顺,意思清楚即可。

另外,本次续写《小摄影师》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课文,感受人物对话的内容基本上是分自然段来书写的,从中练习描写人物对话的表达方法。同时,模仿写人物对话内容时,双引号的规范使用。在教师适时点拨的指导下,学生基本都能达到这一基本方法的训练要求。如学生习作训练片段:

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我昨天不该把您的话忽视了。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请让我为您再照一张相。”

高尔基说:“可以啊。”

小男孩摆弄了一下就照好了。

小男孩说:“高尔基同志,谢谢您给我一次机会。再见。”

“要不要我派人送你?”高尔基问。

“不用了。”小男孩说完就开心地回家了。

以上是我所执教的三(4)班吴坤杰同学的习作片段。

四、巧用“文本续写”形式,妙成“作文能力”之事。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心”。文本故事续写,能充分发挥学生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再认识、再创造,真正形成并发展习作能力。

本次续写《小摄影师》的习作练习中,孩子们表现出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潜能是那样的惊人,现摘抄两个片段例证:

杨芷怡同学生的习作片断:

小男孩又一次来到高尔基的家门前。

“你是昨天来的小男孩吗?”秘书问。

“是的。”小男孩点点头。

“快进来,高尔基先生等你好久了。”秘书欣喜地说。

小男孩走进去,向高尔基敬了个礼,连头也不敢抬,说:“高尔基先生,昨天我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实在抱歉。”高尔基微笑着说:“没什么。”……

简评:课文结尾是“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作者能紧扣该句话的意思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能通过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描写来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自然且具体地展现出秘书对小男孩的喜爱,小男孩的礼貌,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等人物特点。模仿课文,双引号的使用也规范。

葛立盈同学的习作片断:《病中照相》

高尔基等了一天又一天,就是不见小男孩的身影。一天,高尔基意外收到了小男孩的一封信,信上说:“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生病了,不能给你照相,很遗憾!我现在住在医院里……”高尔基看完信后,马上叫秘书去买一束五彩的鲜花和一篮新鲜的水果,然后带上装好胶卷的照相机,亲自去医院探望小男孩。当高尔基高大瘦削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对着小男孩微笑时……

简评: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新奇的视角!能创造性地兼顾高尔基的角度来续写故事。为续写故事,自拟的题目是多么的熨帖啊!(注:该生体质欠佳,常请病假,本期开学,刚从外地住院返校。这何尝又不是她真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何谓“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心”,这就是诠释。

高尔基的故事篇2

今天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故事。

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被故事中高尔基读书时那种专心、认真的态度所吸引。

高尔基读书的时候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以前读书时的态度。每次爸爸妈妈给我买回什么新书或借到一本书,我特别高兴,总是很快的就把它看完了。我虽然爱看书,但是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却很少,为什么呢?自己和高尔基比比,只是看看书中的热闹,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所以看完后就都忘了。妈妈说,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豪,是与他认真专心读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觉得高尔基教育了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认真的态度。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败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我在上学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时,成绩不是特别好,原因就是粗心,考试题我都会,就是粗心。今天我要甩掉它,我要和认真交朋友,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就像高尔基说的“粗心乃失败的根源,认真是成功之秘诀!”

四年级:张馨月

高尔基的故事篇3

这天晚上,高尔基辗转反侧,一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高尔基想尽一切办法甩掉这个念头,专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这时,小男孩又来到了高尔基的住所,在大门口恭敬地等着高尔基爷爷的接见,同时仔细检查看会不会又忘记带什么了。

这时小男孩听见高尔基爷爷的声音:“快请进!我等你很久了。”小男孩高兴得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高尔基爷爷跟前,敬了个队礼,说:“对不起!又来给您添麻烦了。我上次太粗心了,这次我已改正了。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的。” 这次,高尔基爷爷没忘记问小男孩的姓名和学校,并亲切地称他为“小摄影师”。

“小摄影师”随着高尔基爷爷走进房间,说:“请您继续您的工作,我想拍一些您的工作照。”高尔基爷爷按照“小摄影师”的意思,微笑着坐回自己的工作椅上继续工作。

“咔嚓”“咔嚓”……很快,“小摄影师”完成了任务,谢过高尔基爷爷就离开了……

高尔基的故事篇4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他小小的心灵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这使我深深震动。……从而也展示了当时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令我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们身处水生火热中,和年轻有志的青年人一代反抗黑暗、残酷,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我看着书想着想着,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不还是有贫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吗?当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衣衫破烂的乞丐,楚楚可怜的小孩子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这见证了现时社会官员的无能、贪污的不良风气。而政府前面张贴的反腐败的漫画和标语,只是口号,没有实际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社会怎么能繁荣昌盛呢?这样的社会怎能迈向新的旅程呢?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父母们出出保护我们,关心我们,是没有烦恼痛苦的,也是无忧无虑的。甚至有些不懂什么叫做“打”,什么叫做“骂”,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这也许是一种不可能经历的的痛苦吧。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而且也十分聪明。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五千零五十。从此,

老师们再也不会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成长了一个伟大的人物——高尔基。他也十分努力创作了《奥古洛夫镇》《夏天》《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我还记得书最后讲了一句话:“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尔基的故事篇5

到了高尔基家后,小男孩却迟迟没有进去。但过了一会,他又鼓起勇气,像上次那样,对看门的爷爷说明原因,便进去了。

小男孩到了高尔基面前,抱歉地说:“对不起,亲爱的高尔基先生,上次我真是太粗心了,连胶卷都没带。”“不要紧,这次带了就行!”高尔基说。小男孩又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像上次那样坐在这看报纸,行吗?”“行。”高尔基答应。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又侧过脸,微笑地看着小男孩。“咔嚓”。“好了,照完了!”小男孩说。高尔基站了起来说:“这下你可了确一桩心事了!”“是的”小男孩站起来说,“麻烦您了,我要回家了。”

说完小男孩便蹦蹦跳跳的回家了……

PS:该篇作文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故事接龙。

高尔基的故事篇6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高尔基的故事篇7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高尔基的故事篇8

1926年6月20日,在国家保卫局官员的陪同下,高尔基来到索洛维茨岛。

此时的索洛维茨岛已经打扮得焕然一新。那些衣不蔽体的犯人都被集中起来,用帆布包住,远远看去,如同一堆堆垃圾。但是,观察敏锐的高尔基还是发现了真相:坐在长椅上看似悠闲地在看报的犯人都把报纸拿倒了。他们企图以此来暗示岛上现在的一切都是假的。高尔基毫无表情,默默的走上前去,把他们的报纸一一正过来。

这时,一个14岁的孩子高声说:“高尔基,我告诉你真相。”高尔基屏退跟从者,和孩子密谈了一个半小时。离开的时候,他泪流满面。

看到这里,我们会想,作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列宁语)的高尔基,知道了真相,一定会维护真相。可是,结局急转直下。第二天,苏联和欧洲的重要的报纸都刊登了高尔基的采访。文章里,高尔基“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告,拿索洛维茨岛来恐吓人民是毫无根据的,犯人们生活得非常好。”

高尔基也应该知道,文章发表之时,向这只“雄鹰”、“海燕”吐露真相的孩子被枪毙。

孩子死了,但高尔基还活着,他用墨写的谎言玷污了自己的良知。

时间再往上推一点,是发生在中国的事。

1870年6月(清同治九年),天津的法国教堂育婴堂接连死亡婴孩三四十个,同时附近又不断发生幼童被拐事件,拐犯供称“系天主堂主使”。

6月21日午后,群众包围教堂。法领事持枪闯入北洋通商衙门斥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返途中,又开枪打死天津知县刘杰之侍从高升。群众当即将法领事殴毙,随后焚毁法领事署、教堂、育婴堂,死伤法传教士、修女、教民数十人,又误杀俄商3人,殃及英美讲堂各一所。法英俄等驻华公使联合抗议,并以军事威胁。清朝派曾国藩往天津查办,判群众20人死刑,25人充军,知府、知县革职,赔款白银50万两。

事后,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为什么疚?为什么惭?在于他还有良知,还有是非观念。知道自己做的是错事而又要违背良心去做,是他痛苦的总根源。

回过头来说高尔基。写采访报告之前,他的思想肯定有激烈的斗争,否则,采访之时,他不会把犯人拿倒的报纸正过来,更不会听了孩子的话后泪流满面。可是,他最终屈服了。

设想一下,他当时把真相发表出来,会有什么结果?那被枪毙的孩子就是样板。

在道义和生命之间,要完成一道单选题,高尔基选择了后者,曾国藩选择了后者,我们能有什么话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樵夫过桥时铁斧掉水里了。正彷徨之际,水神出现了,拿着一把金斧子,一把银斧子,一把铁斧子,让樵夫辨认。樵夫领回了自己的铁斧子。

我们赞扬这个樵夫,见重利而不动心,是个响当当的好男子!

可是漫画大师萧言中很幽默地更改了结尾:水神出现了,不是拿着金银铁斧让樵夫辨认,而是让铁斧插在头上,厉声高叫:“这是谁的斧子?”樵夫吓得战战兢兢,连说“不是我的”。

此时,我们能谴责樵夫的无耻吗?

由此看来,让人们在利和义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还能选择义;可是,在生与义之间做选择时,很少有人能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

扪心自问,生命和道义,我们会怎样选择?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古往今来,贫贱不能移的多,而威武不能屈的少之又少,这正是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