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研究
摘要:国富民强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想要推动“四化”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主动助力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迈入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领域。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信息化以及新型工业化之间的深度融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全球激励竞争的大环境下,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倡导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本文对黑龙江省““两化”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融合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首先基于国内外文献中已有的理论研究背景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其次本文阐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包含“两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阶段,“两化”融合的机理研究;再次,本文提出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黑龙江省“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阐释,;接着对黑龙江省2008-2017年的十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复合系统协调模型,对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状进行测度,再依据指标权重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两化”相互融合促进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省“两化”更进一步融合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提高黑龙江省“两化”进一步融合水平,助力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证分析结果还显示,提高黑龙江省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是融合发展的根本,对带动整体工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尤为明显。所以,本文最后提出必须要加强宏观引导与组织协调、推动企业治理改革,做好渐进推进式战略部署、建设“两化”人才体系,夯实工业基础,加速信息化产业建设,注重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和技术投入,促进两者互动,才能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
学科专业:统计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基本内涵研究
1.2.2 “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1.2.3 “两化”融合作用机理研究
1.2.4 “两化”相互融合理论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2.1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2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2.2.1 “两化”融合的含义
2.2.2 “两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2.3 “两化”融合的层次划分
2.2.4 “两化”融合发展的阶段与评定标准
2.2.5 黑龙江省“两化”融合现状
2.3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
2.3.1 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3.2 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模型
3.1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2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3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
3.3.1 “两化”融合指标的选取
3.3.2 “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
3.4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综合测度方法
3.4.1 常用的综合评价的测度方法
3.4.2 本文选择的测度方法
3.5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测度的实证分析
4.1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的测算
4.1.1 指标数据来源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1.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1.4 “两化”相互促进效率的计算
4.1.5 “两化”融合度的计算
4.1.6 “两化”融合程度的分析
4.2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两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4.2.2 模型设定与计量分析
4.2.3 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加快推进黑龙江省“两化”进一步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5.1 重视“两化”融合,加强宏观引导与组织协调
5.2 推动企业治理改革,做好渐进推进式战略部署
5.3 建设“两化”人才体系,适应深度融合需要
5.4 完善产业法规政策,加速信息产业增长
5.5 降低民营企业成本,推动民营企业“两化”融合发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省各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附录2 黑龙江省因子分析方差贡献率表
附录3 指标各成分评分系数表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