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山、九》教学设计
1。教材解析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但先写了红日下的香炉峰,突出了瀑布背景的雄伟。一个“挂”字,化静为动,生动地展现了“远观”中飞流直下的瀑布状态。诗的最后两句不仅描写了瀑布的外貌,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飞”字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急流。 “直下”不仅形容山势的高峻,更凸显了瀑布奔流而下的势不可挡的气势。 “疑”字表达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夸张而不扭曲,新颖而不失真实,非常自然贴切。
《山行》形容深秋的山间景色。 “霜叶红如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出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诗的前三行写“寒山、石路、白云、人家、枫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色图画。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表达自然而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写的。流浪者外出,没有朋友。时值佳节,他心情复杂。全诗写得很简单,情感也很自然。 “异乡为客”,一个“孤”字,两个“异”字,表达了孤身一人在异乡,与人和土地分离的处境,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孤独的心情,这是自然的基础,为接下来的事情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倍”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期间极其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这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选择这三首古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受到唐诗和谐的音韵、精炼的语言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其次,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领略诗词的内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通过热爱祖国、热爱亲人而教出来的。
2。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的 3 个新单词。
2 阅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
3 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建议
1 上课前,老师准备文字挂图或电脑课件。如果可能的话,老师可以从电影《庐山恋》等影视作品中剪辑出庐山瀑布的视频或者其他相关素材。鼓励学生从课外书、报纸、网络上收集李白、杜牧、王维的生平故事和三首古诗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2为了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可以采用观察文字挂图、听音乐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预习要求,学生可以先自读课文,画出好词好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他们就能自我反省并解决疑虑。借助注释、工具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诗词、感受诗词、欣赏诗词;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围绕“思考与实践”展开讨论,然后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们顺势而为,多渠道开展信息交流。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情感地朗读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处理好重音、快慢、停顿。要在朗读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情景,在阅读中出现画面,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望庐山瀑布》要正确读韵字,“燕”、“川”、“田”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落”字读作luò,不是lào、là,“瀑布”就是“瀑布”,如果不读bào,“生紫烟”中的“生”就是产生的意思。
全诗描绘了瀑布流淌而下的壮观景象,磅礴的气势不可不读。首行“生”字,描绘云雾在阳光下升腾,盘旋香炉峰。应该再读一遍。下联“遥”字表达了诗人眺望远方的立场。 “挂”字很形象,应该稍微读一下。第三行要用稍微夸张的语气读,语气要由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句要放慢脚步,读出无尽遐想、无尽回味的感受。
《山行》押韵的词是“家”和“花”。 “歇”字古读作xiá,现读作xié。全诗虽然写于深秋,山中人烟稀少,但诗人心情大好,驻足欣赏,不忍离去,所以朗读的基调是欢快愉悦的。 。最后一句,应读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陶醉和赞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押韵的词是“亲”和“人”,都是前鼻音。不要将它们发音为后鼻音。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异国他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朗读的语气要深沉。一“个人”二字“不同”,强调了人生地不熟、必须重读的痛苦。最后两句是诗人想象的亲人登高的情景。朗读时,应读出对亲人的简单而真挚的思念之情。
4 下面是两个扩展练习,学生可以选择做。
(1)看图画,描述风景。观察文中插图,选择其中一幅,根据场景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2)编一个你自己的故事。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4。参考资料
杜牧(803年—853年),字木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最高的。他主张文章要“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词句为武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苦作诗,精益求精,不求美,不求俗”。
王维(701—761),字莫介,唐代著名诗人。九岁时就以文学才华闻名。他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还擅长书法和音乐。被誉为“诗中画,画中诗”。他与唐代另一位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