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2023-10-09 20:41

1 中医功效

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气;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1.1 四气五味

四气主要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来确定。例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镇静作用的药物,其性寒,用于治疗各种热病。退热药的作用与感冒药相同,但较温和。例如具有散寒、温补、助阳作用的药物,属热性,用于治疗各种寒证。温性药物的作用与热性药物相同,但更为温和。此外,还有中和药,即介于温热和凉性之间的药物,临床上根据其功效来使用。

五种味道主要是由味觉器官直接识别的。另一方面是根据临床治疗所体现的效果来确定的。酸药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症状。苦药具有泻下、燥湿、止泻的功效,用于黄疸、哮喘、便秘、腹泻等病症。甘药有补虚安神作用,多用于虚证。咸药具有软中润燥的功效,用于痈肿、便秘证。辛药具有发汗行气的功效,用于表证、气滞证。另外,有一种没有明显味道的药,叫清淡药,作用是渗湿、利尿。

每一种中药都含有气和味。单看四气五味,似乎很简单。然而,有些药物的气味非常复杂。有的气味相同,味道不同,有的气味不同,味道相同,有的一口气多种气味。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情况,才体现出各种药物不同的治疗效果。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病实践中发现的用药规律。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时,除了要掌握其共同特点外,还必须掌握每种药物的特殊治疗作用。

1.2 提升和下沉

指药物的走势。上涨就是提升,下跌就是下跌反转,浮动就是上涨发散,下跌就是下跌释放利润。升浮药物主要是指具有向上、向外上升、发散作用的药物,如发汗、催吐、升阳、止泻等。下沉的药物主要是指具有向下、向内作用的药物,如降气、平喘、止泻等。它具有止吐、止汗、泻药和利尿等药用特性。

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可以概括药物的性能,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1.3 归经

药物的归经原理是基于古代中医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四气五味药性,五味入五脏腑,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所谓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在治疗人体某些器官、经络疾病时起主要作用的归纳方法。也可以说归经是一种用药规律。肺病咳嗽,宜用入肺经的药物。肺热者用黄芩、浙贝母清肺热;肺寒者,可用麻黄、杏仁温肺。但大多数药物可以治疗多个脏腑的病变,因此可以分为几条经络。比如它主要治疗肺经引起的风热外症,也可以治疗肝热、目赤肿痛,所以它主要入肺经,也入肝经。按照归经理论用药,不仅方便治疗,还能让您了解药物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例如,手少阳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互表里,又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经相关。胆经相通,故也可用入足厥阴经的药物。例如,柴胡可以清肝经、心包经的热;木通能清心窍以上,排水小肠,治心烦尿赤。心脏和小肠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上述理论,对某一脏腑或器官有显着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将其他药物引入某一脏器的作用的药物,称为通经药物。摘录如下:

寿少饮辛: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木通、竹叶。足少阴补肾:肉桂、细辛。手阳明大肠:白芷、石膏。足阳明胃:白芷、生石膏、葛根。足太阳膀胱:羌火。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当归。足太阴健脾:升麻、白术。手厥阴心包:柴胡、丹皮。足少阳胆:柴胡、青皮。足厥阴肝: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

2 中药应用

除少数中药单独使用外,大部分都是联合用药。如果组合得当,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或控制毒性。如果使用不当,会降低药物的功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古代医家将诸药的配伍关系总结为:相助、相助、相惧、相杀、相冲、相冲等。

先虚: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相同的药物一起使用,可以相互增强疗效,具有协同作用。例如,知母与黄柏同用,滋阴降火的作用更强;人参与甘草同用,可增加补中益气的功效。

香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药物并用后,可以相互促进,提高疗效,称为香食。例如,黄芪与茯苓合用,可以增强补气、利尿的功能;大黄与黄芩配伍,可起到较好的泻热作用。

磷酸盐:两种药物一起使用,一种药物被另一种药物抑制足以降低或消除其效力或毒性。这称为相位恐惧。比如生姜可以制半夏的毒,所以半夏怕姜。

杂: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称为共生药物。比如绿豆可以杀巴豆毒,生姜可以杀南星毒。互相畏惧、互相残杀,是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抗伤害: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会互相干扰,使药效减弱或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相互厌恶。比如黄芩可以降低生姜的温性,所以生姜讨厌黄芩。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如甘草兑甘遂。相反的药物原则上不能一起使用。仇恨和对立是相合的禁忌。

2.1 中药用量

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剂量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剂量太大,可能会出现副作用。严重时可能会引起中毒。用药剂量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性质以及配伍的剂型灵活确定。例如,性质温和的药物,用量稍大,反应就小;反之,用量稍大,反应就小。如果毒性较大的药物使用过量,会产生副作用或中毒。常用药物如大黄、葫芦巴、枇杷叶等也应注意,过量使用会损伤正气。金、石、贝类、重而无毒的药物用量可稍大,如龙骨、牡蛎、决明子、石膏等。花叶类、质轻的药物用量如通草、通草等。蝉,宜轻用。

2.2 常用中药

良药。凡能驱散表邪、缓解表症的药物,称为表解药。解表之药多有辛味。因辛能散,故适用于邪在表而需发汗的证候。

此类药还包括辛温解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羌活、生姜等。辛凉解药,如薄荷、柴胡、葛根、升麻等。 、桑叶等

2.3祛风药

凡是能祛风除湿、能治疗风湿疼痛的药物,都称为祛风药。药物大多味辛、苦、燥,具有发汗、止痛、镇痛的功效。

2.4祛湿药

凡是能够燥湿、去湿、渗水渗湿的药物,都称为祛湿药。服用后使排尿更顺畅、尿量增加的药物称为利尿剂。可用于治疗体内水湿蕴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水肿、黄疸、风湿、淋淋、疮毒等。

2.5 清热药

诸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能治疗热性性病的药物称为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