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情况汇报
**县是**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区,截止2021年底,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34200亩,年水产品产出总量1.86万吨,其中池塘养殖占70%,是**县渔业主要养殖形式。然而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取高密度放养、饱和投饲的粗放养殖方式,存在着养殖能耗高,污染大,疾病频发,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养殖户的养殖观念落后,生态意识薄弱,尾水乱排乱放现象突出,尾水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基于此,**县深入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及市农业农村委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进一步整治渔业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2020年**县确立了51家养殖场,共1597亩养殖基地承担212.6万吨治理目标。全域尾水治理目标分两个阶段实现:一是到2021年底完成28家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整改示范项目建设的资金倾斜,加快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进度。
4.优化养殖结构
引进了推广效益明显,污染相对较小的甲鱼、青虾、团头鲂、长吻鮠、翘嘴红鲌、青波、岩原鲤等名优品种,严格限制牛蛙、胡子鲶等高排放品种养殖。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已推广发展稻-鱼、稻-虾、稻-蛙养殖3000多亩,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槽23条,面积2300平方米,陆基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池20个,形成涌浪机新型渔业机械试验示范2000余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健康养殖领域,在降低污染前提下提高养殖水域生产效力。
5.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向各乡镇、街道印发文件,对全县养殖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规范养殖行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活动,发放了绿色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到镇街对养殖业主进行尾水直排治理技术培训,宣传肥水养鱼、尾水直排的危害,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健康养殖和达标排放,培训养殖业主近300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中的氮磷农业废水的基础处理设施缺乏,氮磷等污染物容易从土壤流向池塘,加剧水域面源污染程度,增加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难度。
二是由于部分养殖户老龄化且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从业人员尚未摆脱传统理念,习惯大量投饵和大面积用药,养殖行为不规范,水质污染严重。加上治理过程中需要部分自筹资金,部分养殖户对进行尾水治理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不高。
三是执法无依据,执法职能缺失。目前_尚未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整改的强制性标准,水产部门在推进过程缺乏必要的执法依据和执法手段。同时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职能不清,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农业部门只能进行技术指导和规劝,不具备环境执法职能,在推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方面手段欠缺。
四是县水产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弱化,科室成员少,只有3个编制且仅有2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才,给全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指导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三、下一阶段计划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等农业面源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氮磷生态拦截滤坝、反硝化除磷装置、氮磷拦截转化装的先进技术,从源头控污,生态修复,打造生态健康水体。同时,加强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包括清淤、浅改深、小改大;池塘护坡、进排水系统修整等,提高池塘的承载力和水质的自净能力。
2.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多品种生态混养等现代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鼓励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开展水产品与水稻、茭白、菱藕、蔬菜等农作物共生轮作,生态化消纳养殖尾水,未开展治理的养殖场实施限期清退。积极探索开展传统养殖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与示范,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3.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_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向养殖群主加大对《渔业法》和尾水治理政策的宣传,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营造养殖尾水治理的良好氛围。此外,多下乡镇进行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发放尾水治理手册和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书,集成应用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要求各镇街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等行为,禁止投喂冰鲜鱼、动物源性饵料,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环境改善。 ……(未完,全文共2695字,当前仅显示171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