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评价
6.1信息系统评价的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并投入运行后,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需要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信息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对企业各个组织部分的影响。评价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使用提供了基础。这些都是工程项目信息系统评价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系统评估是指根据既定的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通过比较信息系统的实际指标和规划指标来确定实施程度的过程。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九个方面: (1)系统对用户和业务需求的相对满意度。 (2)系统开发流程是否规范。 (三)系统工程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4)系统性能、成本、效益的综合比; (五)系统运行结果的有效性或者可行性; (六)结果是否齐全。处理结果是否完全满足管理者各级的需要; (七)信息资源的利用; (8) 所提供信息的质量; (九)制度的实用性。
本文以顾基发、教授提出的“理-事-人”体系方法论为指导,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物理阶段:了解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和属性,详细、全面地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能够根据整个信息系统的特征和属性呈现的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评价目标,并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作为整个信息系统评价活动的依据;交易阶段:
采用适当的方法筛选确定影响信息系统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创建评价理论,并根据提供的流程和标准进行评价;在人性管理阶段:各参与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提供最终的评价结果。信息系统评价工作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思路要清晰,合理把握各个环节。沟通和协调是关键。可以说,信息系统的评价实际上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论和实践原理,实现物质世界、系统组织和人的动态统一。
6.2工程项目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6.2.1信息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准确、有效的综合评价,为开发者和用户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依据,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信息系统准确有效的评价,需要设计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复杂系统的分析评价一般依靠一些指标进行衡量。指标的选择是复杂系统中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如果指标过多,评价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冗余信息,增加分析计算的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指标太少,就会出现信息不足的问题,影响分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关键指标,在实事求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并反复验证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诚信原则。制定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指标结构,能够全面反映评价目标。
(2)全面性原则。指标选取应覆盖面广,兼具理论深度和行业广度,这样系统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3)科学原理。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客观、现实的抽象描述。设计评价指标的关键是对评价对象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的描述。描述越准确,就越科学。
(4)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需要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程度。因此,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不应只反映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主导原则。企业信息化涉及范围大,有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在设计和选择评价指标时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避免不分先后,突出主要评价内容,简化或省略与评价目的相关的内容。低或不相关的因素。
(6)通用性与开发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适性,即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既要体现不同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共性,又要能够在内部评价时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也要求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
6.2.2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体系建设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系统建设评价主要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1)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制度整体先进性; (三)技术自主性程度; (四)企业再造程度; (5)系统承受能力; (6)资源利用率; (7)开发效率; (八)制度建设标准化; (九)科学管理。
6.2.3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四个方面: (1)一次性投资包括系统软硬件的采购和安装、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以及企业内部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 (2)系统投入使用后,后续的软硬件系统更新维护费用、各种系统耗材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费用。 (3)系统运行新增的好处是因为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降低,库存水平降低,流动资金占用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货时间缩短,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增加。由于影响企业效益增减的因素较多,因此很难准确计算信息系统带来的新增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这种效益很难用具体统计来计算,但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往往超过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进一步合理化。新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克服了企业传统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中的诸多缺陷,加强了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使分工与合作更加协调。 (二)科学的管理方法。信息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实现了企业的实时动态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量化,从而使管理方法更加科学。 (三)规范管理基础数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对企业工作规范、相关标准计量和规范的基础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管理的基础数据向标准化发展。 (四)提高管理效率。信息系统取代了人工处理信息,使管理者从复杂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调查研究等更具创造性的分析和决策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使得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更加协调。
6.2.4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性能评价主要从技术角度评价系统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系统效率,包括周转时间、响应时间、吞吐量三个方面; (2)系统可靠性; (3)信息可维护性; (4)系统适应性; (5)信息扩展性; (6)系统可移植性; (七)系统安全保密。
6.2.5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用户评价指标
用户评价指标主要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从用户单位和运营者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使用单位的评价指标包括: (1)系统的合理性; (2)更有效的方法; (三)工作标准化; (4)效果优化; (五)高层管理工作;运营商的评价指标包括: (1)用户友好性; (二)及时性; (3)操作容错; (4)合理的界面设计。
6.1信息系统评价的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并投入运行后,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需要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信息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对企业各个组织部分的影响。评价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使用提供了基础。这些都是工程项目信息系统评价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系统评估是指根据既定的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通过比较信息系统的实际指标和规划指标来确定实施程度的过程。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九个方面: (1)系统对用户和业务需求的相对满意度。 (2)系统开发流程是否规范。 (三)系统工程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4)系统性能、成本、效益的综合比; (五)系统运行结果的有效性或者可行性; (六)结果是否齐全。处理结果是否完全满足管理者各级的需要; (七)信息资源的利用; (8) 所提供信息的质量; (九)制度的实用性。
本文以顾基发、教授提出的“理-事-人”体系方法论为指导,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物理阶段:了解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和属性,详细、全面地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能够根据整个信息系统的特征和属性呈现的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评价目标,并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作为整个信息系统评价活动的依据;交易阶段:
采用适当的方法筛选确定影响信息系统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创建评价理论,并根据提供的流程和标准进行评价;在人性管理阶段:各参与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提供最终的评价结果。信息系统评价工作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思路要清晰,合理把握各个环节。沟通和协调是关键。可以说,信息系统的评价实际上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论和实践原理,实现物质世界、系统组织和人的动态统一。
6.2工程项目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6.2.1信息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准确、有效的综合评价,为开发者和用户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依据,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信息系统准确有效的评价,需要设计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复杂系统的分析评价一般依靠一些指标进行衡量。指标的选择是复杂系统中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如果指标过多,评价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冗余信息,增加分析计算的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指标太少,就会出现信息不足的问题,影响分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关键指标,在实事求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并反复验证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诚信原则。制定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指标结构,能够全面反映评价目标。
(2)全面性原则。指标选取应覆盖面广,兼具理论深度和行业广度,这样系统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3)科学原理。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客观、现实的抽象描述。设计评价指标的关键是对评价对象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的描述。描述越准确,就越科学。
(4)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需要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程度。因此,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不应只反映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主导原则。企业信息化涉及范围大,有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在设计和选择评价指标时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避免不分先后,突出主要评价内容,简化或省略与评价目的相关的内容。低或不相关的因素。
(6)通用性与开发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适性,即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既要体现不同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共性,又要能够在内部评价时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也要求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
6.2.2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体系建设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系统建设评价主要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1)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制度整体先进性; (三)技术自主性程度; (四)企业再造程度; (5)系统承受能力; (6)资源利用率; (7)开发效率; (八)制度建设标准化; (九)科学管理。
6.2.3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四个方面: (1)一次性投资包括系统软硬件的采购和安装、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以及企业内部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 (2)系统投入使用后,后续的软硬件系统更新维护费用、各种系统耗材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费用。 (3)系统运行新增的好处是因为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降低,库存水平降低,流动资金占用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货时间缩短,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增加。由于影响企业效益增减的因素较多,因此很难准确计算信息系统带来的新增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这种效益很难用具体统计来计算,但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往往超过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进一步合理化。新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克服了企业传统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中的诸多缺陷,加强了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使分工与合作更加协调。 (二)科学的管理方法。信息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实现了企业的实时动态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量化,从而使管理方法更加科学。 (三)规范管理基础数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对企业工作规范、相关标准计量和规范的基础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管理的基础数据向标准化发展。 (四)提高管理效率。信息系统取代了人工处理信息,使管理者从复杂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调查研究等更具创造性的分析和决策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使得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更加协调。
6.2.4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性能评价主要从技术角度评价系统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系统效率,包括周转时间、响应时间、吞吐量三个方面; (2)系统可靠性; (3)信息可维护性; (4)系统适应性; (5)信息扩展性; (6)系统可移植性; (七)系统安全保密。
6.2.5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用户评价指标
用户评价指标主要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从用户单位和运营者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使用单位的评价指标包括: (1)系统的合理性; (2)更有效的方法; (三)工作标准化; (4)效果优化; (五)高层管理工作;运营商的评价指标包括: (1)用户友好性; (二)及时性; (3)操作容错; (4)合理的界面设计。
返回本文导航